KM-banner1.jpg
KM-banner10.jpg
KM-banner11.jpg
KM-banner12.jpg
KM-banner13.jpg
KM-banner14.jpg
KM-banner15.jpg
KM-banner16.jpg
KM-banner25.jpg
KM-banner24.jpg
KM-banner23.jpg
KM-banner22.jpg
KM-banner21.jpg
KM-banner20.jpg
KM-banner2.jpg
KM-banner19.jpg
KM-banner18.jpg
KM-banner17.jpg
KM-banner26.jpg
KM-banner27.jpg
KM-banner28.jpg
KM-banner29.jpg
KM-banner3.jpg
KM-banner30.jpg
KM-banner31.jpg
KM-banner4.jpg
KM-banner5.jpg
KM-banner6.jpg
KM-banner9.jpg
KM-banner8.jpg
KM-banner7.jpg
Shadow

第28屆大祈願法會.喜瑪拉雅課程《菩提道燈論》第二堂課

第28屆大祈願法會.喜瑪拉雅課程《菩提道燈論》第二堂課

一切佛教法,都是解脫法

一切佛經,都是口訣,經中任何一字,都和解脫有關,都能幫助我們調伏自心。

原著:阿底峽尊者
教授:第十七世法王 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
日期:20101210 下午3:00~5:00
地點:印度菩提迦耶德噶寺旁 祈願法會舞台
藏譯中、審定:堪布丹傑
聽打︰雷雅惠
校稿︰噶瑪樂說

我們這次所講說和聽聞的《菩提道燈論》,是一部圓滿的論典,它具備了許多特質,例如了悟一切佛教不相違背,一切佛語皆為教授、口訣,防護落入罪業淵藪,輕易了解佛陀密意等等。這四個特點,是廣、略等所有道次第都具備的特質。

其中了悟一切佛教不相違背這部分,早上沒有說明,這裡要做一下解釋。

第一個功德:了悟「一切佛教法,皆不相違背」

什麼是佛教,世親菩薩說:「佛正法有二,教證之體性。」佛教,指的就是「教法」跟「證法」。

什麼是「教法」?就是三藏、四續等等的經典教法。典籍當中的許多字面敘述會有一些出入,例如顯密的經續、大小乘的典籍當中,一些小地方會有相異的敘述。

同樣的,證法當中的上、下部的戒律,在戒條上、開遮持犯上,說法不盡相同,例如對下部戒法方面未開許的,在上部戒法中卻有開許。雖然教、證二法當中,有以上談到的這些差異,但是對於一位通曉佛陀法教精髓的人來說,每一個法門,都是證得究竟菩提果位的法門。

如果能對這部道次第的內容,有一個完整的了解,將會知道佛陀的教言、顯密的法教、解釋經教的論典──包括印度和西藏大師的著作,這一切都是必要的,不會有「這部論典沒有用,那部論典有錯誤,所以我要捨棄」的分別念,因為一切口訣教授,都是幫助眾生成就圓滿佛果的方法。知道如何修持、有能力修持的人,會有以上的認知;然而不做任何修持的人,是不會明瞭的。例如一些喜歡咬文嚼字而不重實義的學者,當他們解釋經典的時候,會說顯密二法的密意是互相違背的。

再以藏傳佛教的各教派來說,為了各自教派的興盛,都會說自宗法教的殊勝,這無可厚非;針對這一部分,我想做一個可能不太恰當的比喻,似乎有些不尊敬,但是為了說明法要,應該沒有關係。就像推銷商品時,會不斷地宣傳、強調商品的好處和特色,然後讓顧客願意去買。同樣,為了讓大家了解佛法的好處,所以需要講解佛法的功德利益。對於佛法利益的了解,將幫助一個人踏上解脫之道。因此,講說佛法的利益,對我們是有好處的,是能夠幫助一個人證得解脫的方法。

然而現在有一個問題是,我們在延續傳承、弘揚法教的時候,並沒有按照弟子的程度和根器來說法,只是一昧地強調法門的殊勝,結果弟子帶著世俗的心來聽聞,得意自己的法門有多殊勝,比其他法門都厲害,因而輕視他人,生起極大的傲慢。

大班智達洛桑卻堅大師在大手印的一個典籍中[1]提到,大意是:「對於實修者而言,四大教派的意趣都是一樣的。」對於那些有實修經驗、真正將法用在心上的智者、行者而言,各教派的意旨都是相同的,不會有「這是噶舉,所以要修持;那個不是噶舉,所以不用理會」的分別。所謂佛教,不是指寺院、殿宇,或者佛像、經卷;教法和證法,才是真正的佛教。我們要了解:教法和證法才是幫助一個人能夠得到究竟解脫的勝緣。

雖然一切意趣無有差別,是否代表我們也要把佛陀說「實有」和「實無」的字面意義也看成不相違背呢?並不是的。那麼所謂法教無違的意思是什麼呢?並不是指佛陀所說的「實有」和「實無」的字面意義不相違背,也不是指「實有」和「實無」的意義上不相違背;而是佛陀因為觀察眾生內心成熟度的不同,所以開示出不同的法教;由此亦可證明佛陀是遍知的。當我們閱讀經典中各種了義、不了義的論述的時候,要知道這些是佛陀依眾生不同根器而應機的開示。例如佛陀說有我的時候,我們會馬上以為:「喔,佛陀說有我,因此真的有我。」這樣的理解是不正確的。我們應該首先了解,佛陀當時說法的對象是誰?因為對象有所不同,所以佛陀開示出不同的內容,佛陀不是在傳揚祂個人的主見或想法,佛陀是隨順眾生不同的興趣、類別和根器而開演佛法。

由此可知,佛陀真的是一位具備大悲心的人。平常我們在講話的時候,強調的都是自己的想法和見解,並且堅持自己才是對的,固執地想要說服他人。但是具備大悲心和善巧方便的佛陀不是這樣,佛陀會以眾生容易理解的方法,引導對方次第修持,最終證得究竟的佛果。就像一句話說:「佛教的精華在於悲心。」法教都因弟子的需要而宣說,所以,我們真的要好好感恩。

我們如果不了解佛陀的法教為什麼會有差別,分不清佛陀是在什麼情況下說有我、無我、了義、不了義的,就會誤以為經論互相矛盾,修持時也會覺得不適,疑心重重。因此,在整部道次第當中,完整清晰地告訴我們,從最開始的小乘的下士道,或者說從皈依開始,直到最後成就雙運身的果位,每一個修持次第的方法和原因。尤其,此論清楚地針對每一個弟子的興趣、類別和根器的不同而宣說。因此,注釋中說,這部典籍能夠幫助學習者,通曉佛陀意趣的無違。

然而,通曉佛陀意趣的不相違背,並不代表我們就沒有「合理、不合理」或者「可以、不可以」的理性判斷,也並不是盲信地說:「皈依三寶呀!反正都是佛陀的話語、都是大成就者的教言呀!所以都是正確的。」這是正確理解「所有佛教不相違背」的態度嗎?不是的,僅只是一種信仰還不夠,需要清楚知道不相違背的原因和道理。

第二個功德:了知「一切佛語,皆是口訣」

接著談到第二個殊勝:將一切佛語視為口訣。

過去宗喀巴大師,曾向一位很有學識的善知識,請問噶當派的意思;因為噶當派,就是阿底峽尊者傳下的法脈。這位善知識回答說:「了知佛語不遺一字,皆為口訣而實修,這就是噶當的意思。」大師歡喜地說:「善哉!大善哉!」之後在說法時還提起這位善知識說:「今天有一位善知識讓我大大增長了智識。」

因此,所謂阿底峽尊者的噶當派,意思是了知浩瀚的佛語,皆為口訣、教授而修持的教派。如果我們能夠對道次第,例如《菩提道燈論》有確切的理解,將會知道顯密、三藏、四續當中,沒有一個字能夠捨棄,全部都是自己修持的口訣。噶當派的格西敦巴瓦也曾說:「《菩提道燈論》,是每一個人在一天當中修持的法門。」同時說:「每個人能夠成佛的方法,無論是主要或者支分的方法,都沒有任何的不相順,各個部分都應該被圓滿、認真地修持,因為一切法都是成佛的方法和口訣。」

格西敦巴瓦總結道:「一切佛語,不僅是幫助自身成佛的助緣,同時可以幫助我們,更容易地去領會修行和降伏自心的次第。」這句話很有意思,譬如說話的時候,有時不僅是口上說而已,還有手勢,或者一些身體的動作,如果對方還是不懂,可以站起身,用更清楚的姿勢來表達,或者拿出照片、錄像等等作為輔助,讓對方容易理解。譬如以前藏地,從來沒看過美國。當時也沒有任何相機、錄影機或者網路,所以只能靠口說來介紹。每個人聽到之後的畫面其實都不同的,會是各種不同的美國的樣子,也都不是真正美國的樣子。但是,如果有錄影畫面的話,會讓人更容易清楚的了解。

同樣,一切佛經也是如此;某個方法不行,可以換另外一個。噶當派的一些大師就說過,修持轉心四思維的方法時,例如學習第一個人身難得的思維,需要不斷地學習、思維,直到生起領悟之前,是不可以修持第二個觀死無常的觀修的。意思是,第一個步驟沒有完成,是不能夠進入第二步驟的。因此,會一直地觀修,就算今生當中沒有領悟,死前也會發願來生能夠領悟。

有些大師持不同的意見,他們認為這樣太嚴格,因此,他們主張,有些行者雖然沒有對人身難得生起領悟,但是有可能因為領悟第二個無常的觀修之後,反而幫助領悟第一個人生難得的觀修。或者有的行者,無法領悟死亡無常,但是因為領悟第四個輪迴的過患和苦痛,而幫助之前的觀修有所進展。總之,應該嘗試各種不同的方法,讓一個人的心得到開展,如果死守一種方法,是無法成就善巧方便的。所以以上有不同的說法,兩種都很好。

但是,現代我們的問題是,只要有一點點不如意,就想換一個方法,依止了一位上師,結果覺得他也不怎麼樣,把他丟在一邊。這有點像東西過期了一樣,上師過期了、沒用了,趕快換一個;一些口訣和法門不再新鮮了,就換一個。我們總是喜新厭舊,有些人說:「我以前是修觀音的,但好像沒什麼感覺了,還是修度母好了。」感覺好像在說:「我這個觀音菩薩已經過期了、舊了,該換一個了。」還有一些修持事部、一般本尊的人,修持之後覺得太單調,開始喜歡臉、手多一些的本尊,例如勝樂金剛。還有一些人剛開始依止寂靜尊,後來覺得忿怒尊更強壯、更厲害,就想換個忿怒尊來修一修。

我時常在想,問題的癥結點在於,我們不知道佛陀當年開示的佛法,沒有一個不是成佛的法門。然而,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法門呢?某方面來說,就是因為讓我們更能夠降伏自心,同時更容易修持而說的。就好像善巧的醫師,他們有著自己對於病情、藥方或者飲食的看法和解釋,和其他醫師所有不同。他們會試著更換藥物或治療方式,來幫助患者。但是共同的目的,都是希望病人能夠康復。同樣,佛陀帶著強烈的悲心,思維著:「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這個人呢?」而開示出各種法門。因此,沒有任何一個法,不是幫助眾生的方法。

如果沒有以上的理解,就算遍覽三藏十二部經,也無法從中找到任何成佛的方法;而且以為所謂的甚深口訣,是在經續以外的其他典籍當中,例如藏地的經卷、耳傳或者甚深伏藏裡,然後把希望寄託在它們上面。藏地著名的伏藏、經卷、耳傳口訣等等,都是佛陀所傳下的經、論教法的精髓,然而,以為這當中還有比佛經更殊勝奧妙的口訣,這樣的想法就不正確了。其實,某個法門是否對於某個眾生有用,是取決於這個人是否相應。

我們噶舉派近來更注重聞思經論,因此各地成立佛學院,廣大推行聞思的學習。這時有人會說:「噶舉派不是實修派嗎?辯經有點不像樣。」甚至還引經據典地說:「噶舉無可辯駁,調伏兇殘之力,無與倫比事業。」一時之間要回答這個問題,也不太容易。但是就像之前提到的,一切的佛法,一切的佛教論典,都是實修的方法,甚至可以說,沒有一個字不是在開示修持的方法,例如五部大論當中,律典所開示的別解脫戒的修持方式、《俱舍論》的四聖諦的取捨、《現觀》的六度等等的廣大修持法道、中觀的甚深空性的道次第,還有佛教因明學,例如《釋量論》透過正理來成立四諦、解脫和遍知佛果的方式,並且開示出甚深皈依的口訣。

一切的典籍,我們都應該要去修持,雖然我們不見得有這樣的能力,能夠修持全部的典籍。因此,只有修學一些經論是不夠的,一切都是我們應該皈依和聞思修的對境,沒有一個典籍是我們不需要去聞思修的。如果只是明明知道,那是佛陀所傳下來的教法,卻不實際修持的話,想要成佛,會是很困難的。如剛才所說,因為一個人想要成佛的話,就應該要圓滿佛陀所傳下的所有經典內容和道次第。

郭倉巴大師曾說,大意是:我們這些沒什麼修持的禪修者,應該恭敬一切的知識。甚至對於鐵匠的知識也應該學習,並且手握著鐵匠的鐵槌發願道:「未來,我要精通這門學問,利益無量的眾生。」

第十三世法王噶瑪巴堆督多傑也說:「由於我們實修傳承的一些行者,近來經常受到毀謗,被比喻成驢子、傻子一般,什麼都不懂、什麼都不會。為了避免這樣的毀謗,行者應該多少學習一些五明的知識,例如學習「聲明」到第五結的內容、「工巧明」的佛像製作、「因明」的《攝類學》等等。進階的內容來說,應該學習「戒律」當中的《三律儀》,《俱舍論》方面,就算無法完整學習整部《俱舍論》,也應該要學習薩迦班智達著作的《智者啟蒙》或者文殊怙主米滂仁波切的《智者入門》等等。」

總之,對於十明的學問,我們應該多少有所涉獵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尤其應該學修第三世法王噶瑪巴讓炯多傑所撰寫的《甚深內義》、《喜金剛大疏》和《明示如來藏論》等等典籍。同時也要學習彌勒菩薩所撰寫的《寶性論》,岡波巴大師曾說:「《寶性論》是大手印法門的主要的依據。因此,應該好好學修此部論典。」因此,一個因為專注於實修而沒有時間學習的禪修者,也應該發願:「希望有一天能夠精通以上各種的明處。」更何況是有時間的禪修者,更應該好好地學習經論。

總而言之,佛教的經典或論典,沒有一個不是實修的法門。只要你知道如何修持,一切經典都是修持的法門;如果不懂如何實修,就算是大手印、大圓滿的經典放在手中、寶瓶放在頭上,或者接受各種耳傳、直引心性,也都不會有任何用處,甚至連金剛總持來到面前開示,也不見得有什麼用的。因此,重點是自己要實修、知道如何實修,並且如是去實踐。如此我們才會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佛教。

第三個功德:了知佛密意,易證佛果位

接著第三個特點,是容易證得佛果。

什麼叫做「容易」呢?意思是不用經歷太大的困難,就能夠得到佛的果位,並且如是知道、如是證得佛的密意。這裡所指的佛的密意,就是從依止善知識開始,一直到最後的成就佛果之間,整個的過程和次第,或者說從初學,到最後無謬的佛果之間的所有五道、十地,這一切就是佛陀的密意。

一切佛陀的密意,是以隱藏、亂序和分散的方式,存在於各個顯密的典籍當中,次第並不明顯。因此這部道次第論,針對每種士夫的不同情況,開示出實修的方法,並且依照下、中、上的心力不同的情況,開示出對我們最有幫助的方法,讓我們得以輕鬆地修持。因此說,這部典籍可以幫助我們容易地領會佛陀的密意。

第四個功德:能防止謗法的大惡行

第四個是遮斷極大罪行。罪行是指所犯的錯誤,所以說大罪行或大錯誤,這裡的極大罪行,主要指的是「謗法」;所以,如法地修持道次第,就能遮斷、清淨謗法的罪行。什麼叫做謗法呢?我的學問和經驗都有限,但是我曾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,釋迦牟尼佛的教法,為什麼會被毀滅?被毀滅的原因是什麼?我發現,毀滅的原因就是謗法,就是持守法教的大師們、或者佛弟子們的相互毀謗和闘諍。經典說,過去迦葉佛的教法壞滅的原因是懈怠,也就是弟子們太懶惰,不好好修持而造成。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壞滅的因是什麼呢?就是紛爭,不是外在的紛爭,而是佛教內部,如僧團之間、弟子之間的內鬨與爭執。

佛經將這種情況比喻為獅子的屍體。萬獸之王的獅子,就算死了,別的動物也不敢吃牠,因為牠看起來還有獅子威猛的樣子。因此,終究還是獅子肚子裡面的蛆蟲,把獅子吃掉了;這是我們應該要好好省思的。

現代人很容易違犯謗法的罪業,例如將一個不是聖者的人,說成是聖者,這就是謗法;同樣,將一個聖者說成不是聖者,也是謗法。以下說一個故事,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生的故事。

過去有兩個比丘,一個叫「正命」,一個叫「法」。釋迦牟尼的無量過去生當中,有一世投生為這位「法」比丘,當時「正命」比丘則是阿彌陀佛的過去生。「正命」比丘會隨順眾生的不同根器,宣說各種法門,「法」比丘則總是開示甚深空性的法教。由於「正命」比丘知道眾生的需要而說法,因此他身邊的徒眾很多,「法」比丘因為說的是甚深空性法教,的確有些弟子因此而證悟解脫,但是因為內容太深奧,不是每個人都能了解,所以周圍的弟子並不多。所以「法」比丘生起就嫉妒之心,到處毀謗「正命」比丘說:「『正命』比丘不是正命,而是邪命;他總是在騙人,不像是我,我在說的是真正的甚深空性實相。他總是聰明的說些好聽的話,來欺騙眾生,所以他不是正命,是邪命。」

「法」比丘就因為這樣毀謗,之後落入地獄,受盡無量劫的苦痛,之後投生為人,也是充滿了痛苦。最後成佛的時候,正命比丘是在淨土成佛,但是,釋迦牟尼佛 ──「法」比丘,卻是在不淨的國土,也就是在我們現在的娑婆世間成佛,這就是因為過去的造作謗法惡業的果報。這段故事應該是出自《攝解脫經》。

所以我們真的要戒慎恐懼,不要造謗法的罪業。過去有一位善知識說:「我們的口,會讓我們落入地獄。若有辦法,應該把嘴巴鎖起來,並且把鑰匙給別人。真有該講的話要說的時候,才開鎖說話。」所以我們的嘴巴,動不動就在造業,老實說並不是嘴巴的問題,因為一句話說:「嘴巴講的話,源自於我們的動機。」不是沒理由動嘴唇的,就是因為想說話才會動。因此,應該反省一下自己想說話的心態到底是什麼?可能不一定是善的喔,例如口說粗話,內心也一定是粗暴的,而不會是溫柔的動機。因此,我們動不動就說一些毀謗上師、分別宗派的話語,實在是很危險的,這些都是毀滅佛教的作為。

從佛教歷史看,釋迦牟尼佛的法教,之後分成聲聞四部,四部內起了很多爭議,之後又分裂成十八部,紛爭又更大了。最後在旨旨國王的傳記當中,有部分是金色女的傳記,當中有一段授記,就是金色女作了一個夢,有十八個人在拉扯一塊布,結果被撕成了十八塊的布。另外一部經典記載,過去頻婆梭羅王夢到一個金杖,被截成十八段。總之最後,由於這些授記,聲聞十八部的爭議就結束了;不然,當時的分裂可是非常嚴重的,各教派都不承認他人的教義,或者毀謗他宗非佛法,強調自己的佛法正統性。

以西藏來說,過去祖師大德輩出,他們為了佛法的興盛和眾生的利益,有時會興起許多辯論或撰寫許多駁斥的文章,這麼做的目的,主要是為了讓某個地區或時節當中,式微的教法和傳承得以延續。或者某個宗派、傳承在某個地區或時節中太過興盛,因而障礙他宗的弘揚的話,祖師們也會和那個宗派興起辯論。總之,過去的祖師,都是為了一些特殊的因緣和目的,才會興起辯論。然而在世俗人自我、貪瞋煩惱的眼光看來,就會誤以為祖師們的行誼是一般世間的爭論,是在製造紛爭,這是一種很危險的誤解。我們身為佛弟子,而且都是修行人,我們不能成為一個毀壞佛教的人,不能丟佛教的臉,我希望大家特別留意這一點。

過去那洛巴大師對阿底峽尊者說,我不記得確切的原文,應該是:「自宗毀損無有事,佛陀教法非如是。意思是:只要整體的佛教完好,就算自宗的傳承有所缺損,也沒有關係。這當中還有一句說:「智者作為乃善巧。」所謂的智者,一定要具備方便善巧,智者不是一個死腦筋的人,也不是一個不懂社會規範的人,智者是要具備方便善巧的。所以我們應該以善巧方便來持守、守護和弘揚佛教,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有緣的、相應的法門或宗派,你當然必須盡心盡力去持守、弘揚自宗的教法;自己不做還有誰會做呢?但是,這麼做的時候,不要忘記同時弘揚整體的佛教,這是很重要的。

在現代的社會當中,僅僅是能說出「佛教」兩字,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。過去有人請求一位寧瑪派的上師,撰寫一篇祈願寧瑪教派興盛的願文,那位大師說:「我不知道什麼是噶舉、寧瑪教法興盛的祈願文,只要佛教興盛就好;最好的佛教興盛祈願文,就是佛陀的經典和論典,你們好好地去讀誦吧!」

經典說:謗法的罪業比五無間罪更重。因為它等同於邪見,是會斷我們的善根的,會讓我們無法得到究竟的成佛的果位,讓我們成為暫時的一種斷滅種性,意思是,暫時的階段來說,將沒有機會成佛。

世界上有很多宗教,有基督教、回教、猶太教、印度教,有很多的宗教,但是我們的佛教呢,是第三大,還是第四大宗教啊?沒關係,因為信仰「三」寶,我們暫且就說佛教是第三大的宗教好了。總之,佛教不是世界上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,然而,就在這不太多的佛教徒當中,又分成三類的弟子,例如密乘弟子、大乘弟子,譬如說漢傳佛教的弟子,還有南傳的,或者說聲聞、緣覺乘的弟子。問題在於,彼此之間並沒有真正的了解跟尊重。會說:「啊!那些大乘的和尚啊,只會唸唸阿彌陀佛而已。」南傳的行者看到大乘或密乘的人的時,口頭會說:「啊,真高興你們成為佛教徒。」但是心中卻並不是真正覺得大乘和密乘是佛教。再以藏傳的密乘來說,藏密的人會說其他教派:「喔!他們好像不怎麼圓滿。」這麼說實在不好,首先對方是否圓滿、是否具德,我們怎麼知道?如果具備了法眼,或者善能分別法相的圓滿智慧的話,還有可能說對。不然以現在的情況,連自己都管不好了,還想去評斷他人,那也真是有點過分了。

我再三強調的主要原因,就是因為毀壞佛教的因是什麼?就是佛教徒自己的鬥爭和不合,並不是說佛法上的辯論不好,並不是說拍手跺腳的這樣的因明辯論不好,這裡的紛爭是指帶著嗔恨、貪欲之心而做的辯論;口中說的是佛法,心中卻被煩惱腐蝕,這樣是沒救的;外表裝著好像是在辯論佛法,好像是在弘揚自宗,但是只要夾雜著貪瞋的煩惱,就都是在毀壞佛教。後果會如何呢?大家心知肚明。

我們現在都是佛弟子,都是修持佛陀正法的人,我們有緣相聚在這個聖地──佛陀成道的金剛座下,藉此難得的機會,我們應該好好思維,好好的來發願:「未來,就算我沒有多大的成就,但是至少,我不要成為一個毀壞佛教的人,也不要成為一個有宗派偏見的人。」我相信這樣的發願是很重要的。我想這時候如果引據一些經證的話,可能可以增加些力量吧!《三摩地王經》曾說:「比起毀壞全世界的佛塔,毀謗正法的罪業是更大的。

以上談到了這部論具備的四個特點,也就是這部論典能幫助我們:領悟一切佛教無有違背,領悟一切佛語皆是口訣,輕易地領會佛陀的密意,並且保護我們不要落入極大惡行的淵藪。

感同身受,即是大悲心

接續早上提到的部分,菩提心的根本就是慈心和悲心,為了要生起慈悲心,首先,我們要在自身上思維:我為什麼缺少快樂?我為什麼感受痛苦?自己是如何在輪迴當中流轉的?要認真地去想,直到內心生起強烈的感受。如果自己都不了解自己,也就不可能深刻去感受他人的痛苦。

《入菩薩行論》說:「彼等為自利,尚且未夢及,況為他有情,生此饒益心。」就算為了自利,也沒有認真的去想過,甚至連做夢都沒有夢到,完全不知道自己為何輪迴,為何受苦,為何受我執煩惱的牽引而不得自在。自己的慘況,連自己都不關心、連做夢都沒有夢到過,還妄想能夠體會他人、幫助眾生,真的是天方夜譚了。所以首先自己要好好地作個夢,好好的了解一下自己。

我們每一個人都試著快快樂樂的過日子,也希望有好的生活品質;以我自己來說,愈多人的時候,我就會感到愈傷心,因為我會看到每個人對我都有很多的相信和期望,而我就是這個樣子,沒什麼能力,也不知道到底該怎麼辦,所以有時候會對自己蠻失望,蠻難過的。然而,這時候我也會對自己說:「等著瞧啊!看我明天就把門窗封上,好好來個一年的閉關!」但是到了明天,這些想法「呸」的一聲都不見了,忘的一乾二淨。所以我想,需要一種強烈的感受,那才是真實的,不會忘的。

首先,從「下士道」起修,了知三惡道痛苦

這就是為什麼說要學習共同道、基礎道,也就是小乘的教法。因為要先了解自己,才有可能真實體會他人。如果自己毫無感覺,卻口說在對眾生修持大悲心,那是完全沒用的,悲心是不可能生起的。經典中將大悲心比喻為一個兩面的鏡子,向外照向別人的是悲心,照向自己的是出離心;換句話說,思維自己的痛苦是出離心,思維別人的痛苦是悲心。就像是鏡子,同時有兩種作用,我們的心,也可以有兩個面向;所緣的對象有所不同,但是所緣的相一樣,都是痛苦。

所以,我們要生起利他的菩提心,就必須從下士道,也就是小乘法開始觀修,思維身在惡道的痛苦。講到三惡道的痛苦時,可以觀想自己變成一個動物,我的腳變成蹄,頭上長了角,身上也長毛了等等去體會,當然我們並沒有真正變成動物;然而,其實我們的很多想法,已經快把我們變成「外表像人的動物」了。我時常觀察周圍的小動物,例如我看到那些小鳥,只要是牠們能夠做到的,幾乎都能做到,反觀我們人類,有能力卻沒有盡力去做到。就像早上提到過的,人類的潛能是什麼?就是能夠得到此生跟來世的究竟快樂,我們擁有這樣的潛能,但是卻沒有好好使用。吃的方面,如果只是餵飽肚子,動物也做得到;穿的方面,動物當然不會穿,不過,現在國外很多小狗、小豬都有穿衣服了,當然是人類幫牠們穿上的,另外還有動物旅館,還是五星級的,聽說一晚就要上千美金咧!總之花樣可多了。總之可以說,動物穿戴的衣服,是天生就披掛在身上的。

人類有時看起來挺聰明,但是有的時候,又是無法形容的愚蠢。現在很多先進國家都在製造核子武器,事實上,人類自己也怕核武,會擔心核爆炸,或者核武被人偷走等等,自己都把自己嚇得半死。但是,就因為它是一個強國的象徵;然而還沒嚇到別人,就把自己嚇死了,這實在是蠻愚蠢的情況。其實,做了核子彈到底是要打誰呢?想想也蠻蠢的。

現在是網路的時代,各種好壞、大小的事情,都可以透過網路看到了。但是,我們是不是變得更聰明了呢?並沒有。我們看到了世界發生的事情,但是並沒有真正放在心上,並沒有深刻的體會。我們只是被過多的資訊淹沒而已。某方面來說,我們好像知道更多,另一方面來說,我們又好像一無所知。雖然我們現在沒有落入三惡道,看起來還是一個健健康康的人,但是實際上,似乎已經身在惡道當中了。總之,我們可以有不同的思維方式,從不同的角度去思維苦痛,這是下士道的部分。

接著,從「中士道」觀修,感受輪迴苦

接著談到中士道。中士道的時候,是要看到連人天善趣,也沒有真正的快樂;總之,因為業和煩惱而導致的整個輪迴,都是痛苦。這裡思維痛苦的時候,不只是想到自己,而且要想到和自己有關連的、無量劫以來的父母、親人、朋友為主的一切眾生,藉由自身對於苦痛的理解,而去感受所有眾生的苦痛。

在下的次第,都是成就其上階次的因和助緣。我常想,密乘很殊勝,可以即身成佛,但是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緣,能夠讓密乘變得這麼殊勝,能夠即身成佛呢?就是甚深空性跟菩提心。要了悟甚深空性,就要先了悟共同乘中提到的人無我;要先領悟五蘊的無我性,才可能了悟法無我。因此,如果沒有無我的智慧和大乘的菩提心,就好像一部沒有引擎的車子一樣,修持密乘是不會起任何作用的。所以基礎的階次非常重要,一句話說:「前行法比正行法還重要。」就是這個意思。

第一,皈依

接著《燈論》談到,在下、中士夫的道次第時,要帶著「皈依」、相信因果的心來積聚資糧和淨除罪障。為了讓菩提心能夠生起,因此需要積聚廣大的資糧。為了積聚廣大資糧,首先要做七支供養,還有皈依,這些方法是積聚資糧的所依。總而言之,下、中士夫的一切法門,都是生起菩提心的支分。但是光聽沒有用,無論是聽我說或者佛說,或是聽過去智者、祖師們說也沒有用,重點是我們自己要認真體會,真切了解這些法門,清楚知道基礎法門的重要性。不然,下、中、上士道會變成毫無關聯的獨立個體,如果變成這樣,真實菩提心將無法生起。就好像如果不了解自身的痛苦,不了解自己的現況,怎麼可能了解他人的痛苦呢?是不可能的。

第二,持守「願行菩提心」學處

接著,皈依之後是學習願菩提心的儀軌和學處。之後發自內心想要行持六度、四攝的行者,要好好學習行菩提心戒。

第三,止的禪修

之後,為了使自心能夠自在用於善法上,因此要學習止的禪修。這部典籍認為,學習止的目的,是為了成就神通,成就神通的目的,則是為了成就特殊的利他事業,例如他心通,能夠知道他人的心念和需要等等。

這部分我有許多經驗,因為很多朋友會來找我卜卦,詢問問題,例如某件事該不該做?並且和我分享許多痛苦、快樂的經驗,然後詢問我的看法。然而我發現,只是知道對方的痛苦還不夠,因為如果在不了解整件事情的原委下,要馬上給予可或否的確切答案,這樣是不行的。所以為了要知道詳情,就需要講很多話問清楚,但是時間並不夠,因為來看我的人太多,能說話的時間太少,所以我只能說:「好吧!我會為你祈願祝福的。」除此之外,沒有別的方法。

如果是一個有神通的人,他不用等那個人進來,之前就可以透過神通了解情況,準備好如何回答,等對方一進來,就能說出一些預言般的答案。可是我沒有什麼神通,所以不知道如何預言。因此,如果不了解對方整個痛苦的原因的話,是很難卜卦的。

尤其藏族的問題,和外國人的問題,截然不同。以前我在藏地的時候,很多商人來見我,他們的問題都很單純,例如「法王啊!今年作羊毛的生意好不好?」之類的,有時我的回答是:「不好、不好。」有時是:「你在說什麼,我聽不懂。」總之,問題很單純,都是問一些東西或物品。但是外國人很不一樣,他們會從小時候說起,例如:「我從小遭遇到了一些困難和痛苦,這些陰影一直跟隨著我,快要讓我瘋掉了,請問應該怎麼辦?」感覺上,現代人多是精神、情緒上的痛苦。

要回答這些問題很不容易,因為不是「賣或不賣」那樣簡單的生意問題,再者,我也不懂醫學,所以也沒辦法給他什麼藥吃。因此,我只能告訴他一些讓他的心平靜下來的方法,然而想要幫助對方的心靜下來,如果不知道他的問題出在哪裡,根本不知從何說起。因此,由於自己沒有成就止或神通,就只能放鬆自心,靜下來,然後慢慢地深入觀察,再做卜卦。

還有一種說法是,修止的目的,是為了成就觀;觀禪的所依、基礎,就是止的禪修。

接著談到,為了斷除兩種執著──人我執和法我執──的束縛,要徹底了解空性的見解,再加上正確無誤的禪修方式,而成就觀的智慧。以上是顯乘道的部分。

第四,智慧方便雙運

第五,修持大乘密法

接著是密乘道方面,主要談到的內容是,為了進入密乘道,一定要對佛教當中依師的方法,尤其是密乘典籍中提到的特殊依止善知識的方式,有所了解。密乘非常強調上師;因此,要正確地了解如何依止上師、善知識的方法。接著,還要接受不同續典的灌頂,使自心成熟。透過灌頂使心成熟之後,不要傲慢,應該更加謙虛,按照偈文「如同主尊所示囑,如是一切我隨行」所說的一樣,好好地持守戒律和誓言,不然是很難得到成就的。雖然密乘是善巧方便的,就算犯了密乘的根本墮罪,還是可以復戒,但是,因為壞損了清淨之心,之後很難生起功德了,有些人說,如果今生犯了密乘的根本戒,將無法在今生證得金剛持的果位。

無論如何,只要違犯密乘的根本戒,自心有所壞損,之後想要生起功德,是很困難的。因此,雖然密乘戒條有千萬之多,我們至少要知道根本戒是什麼。過去的祖師曾說:「愈高階次的道法,不善業會愈重。」剛開始我並不明瞭這句話的意思,心想怎麼會惡業愈重呢?祖師們解釋說,愈高階次的戒法,惡業愈重,這是因為五道十地愈深入,造作、戲論也會更多,因此惡業就愈重。剛開始聽到這樣的說法,會覺得奇怪,但後來知道所謂的戲論,以凡夫來說,就是我們肉眼等等五根所能感受的對境,但是對於具有五眼六通的登地菩薩來說,他所感知、顯現的境界範圍,可是大大超越我們凡夫的想像的,例如三千大千世界、盡虛空遍法界的所知等等,這些都是凡夫無法想像的。所以說菩薩的戲論更加廣大。

所謂惡業愈重,又是什麼意思呢?在別解脫戒時,主要是戒除身、口方面的七種惡行。到了菩薩戒,和別解脫戒不同的地方在於,菩薩戒更強調的是心戒,例如一個菩薩連一剎那的瞋心,都不能夠生起。到了密乘戒,更加嚴格,連一剎那的凡夫心,都不能夠生起。所以,持守的戒律愈來愈細微,要好好持守並不容易。但是我們時常輕忽隨便,不在乎次第,喜歡一下就跳到高深的法去,誤以為高深的法比較容易修持。這是錯誤的想法。我想說個故事,不然很多人都快睡著了。

有幾個人去找竹巴昆列大師,想邀請他去參加一個灌頂,就問他:「有位上師要給予灌頂呢,你不去嗎?」。竹巴昆列說:「如果接受灌頂,之後不用持守誓言戒,也可以得到解脫的話,我就去;如果要持戒的話,那我會害怕,我就不去。」

大師接著說:密乘戒條很多,最重要的,就是不要違背上師的身口意呀!將密乘所有的根本和支分的戒法歸納起來,只有一個戒,就是不要違背上師的身口意。這也非常難做到。」

大師又說:「看看當今的灌頂,它不會讓你證得金剛總持,也不會讓你落入金剛地獄,因為現今的上師,給予的灌頂都不如法、不圓滿,不算真正的灌頂。因此,也不會有違犯根本墮罪的問題。如果由一位具德上師,給予如法具德的灌頂,弟子得到後,如法圓滿地修持,將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;如果違犯,也會有不可思議的罪業。」這段話說的很實在

總而言之,道次第的法,是要按部就班地去修持開展的。《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》中將之比喻為尋寶者次第地洗淨珠寶一樣,或者如同冶煉黃金一般,要經過燒、切、洗淨等等步驟,才能得到珠寶或真金。修行也是如此,需要有次第地修持,逐步開發自己的心性。

前行結論

以上是一個概說。主要提到了五個部分:

第一個是皈依:皈依是判斷一個人是否為佛教徒的標準。

第二個是持守願、行菩提心學處。

第三個是止的禪修:藉由止禪,能夠成就神通而行持特殊的利他事業。

第四個是智慧方便雙運:以方便和智慧的雙運,來積聚廣大資糧;只有方便不夠,要結合智慧來修持,因此要學習觀禪的學處。

第五個是修大乘密法:為能速疾成辦自他二利,因此要修持大乘的密法。以上五點,就是整部論的綱要。

正行:這是我當下就要修的法

接下來要講解燈論的正行部分。

梵文曰:菩提 巴帝邦

藏文曰:強曲 朗吉 准瑪(中文譯為:菩提道燈論)

敬禮曼殊室利童子菩薩

這一次我主要依據的釋論,是楚布寺的第四世的嘉察仁波切──札巴敦珠的著作。他本身即是一位實修噶當派教法,具德的噶當派善知識,因此,各個教派都會閱讀這一部釋論。但是後來,這個經典很難找到,有一段時間,甚至很多人以為這本書已經失傳,但是有一位名叫阿古雪樂的人,他編輯了一個珍本典籍的目錄,當中就有記載這部釋論,後來依循這項記錄,慢慢找到了這個法本。

這部釋論,主要傳承自噶當經論派的夏惹瓦大師。夏瓦大師曾說:「以仲敦巴大師的主張來講,這部《菩提道燈論》,從最開始的梵文曰,一直到最後的吉祥文(薩瓦芒嘎朗)的所有內容,全部都是每一個眾生今天、當下就要做的修持,都是應該用在心上去體證的。」所以,就算是開頭的梵文曰,也是我們要修持的。不然,很多人都會想跳過這一段,或者趕快唸過去而已,這是不行的,就連這段梵文,也應該用心體會。

開頭有梵文經名的傳統,是由過去藏王所欽定下來的規矩。原因有三個;今天說這麼多,明天可能就可以賽馬了吧(意思是可以放假慶祝去)!說多一些也好,因為這次是九百年的紀念,是我們應該感恩的日子,所以應該多說一些。第一個原因,就是為了知恩、報恩,第二個原因是說明法脈的清淨,第三個原因,是為了熟悉語言。

首先是感恩。西藏在有佛法之前,藏族可以說是蠻荒之地的野人,個性凶悍,四處爭戰,但是佛法興盛之後,心性得到了調伏。總之,我們凡夫是無明的,我們不知道自己的過去生,也不知道來生會如何;不知道自己是否真能得到快樂,或者只是得到痛苦;不知道什麼是三界輪迴,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機會,從這個輪迴中解脫;我們不知道什麼是無苦的涅槃,甚至想都沒想過,一點也沒有懷疑過;我們完全的無明,不知道如何取捨善惡,完全不知道自己未來的目標是什麼。這個時候,之所以能夠稍微想到來世的利益,能夠知道有一個能夠成就自利利他的佛果,這都是正法的恩德。

佛陀正法傳自印度,教主佛陀本身就是印度人;現在尼泊爾人自稱佛陀是尼泊爾人,但是一般都認為佛陀是印度人。所以為了感念佛恩,典籍開始都有梵文。過去西藏有一種傳統,只要是從印度前來的人,甚至是乞丐,藏族都會尊稱他們為「阿闍黎」。現在的很多藏人說成「阿紮惹」,似乎成為一種貶抑詞,用來取笑那些高鼻、長髮、束髮髻的印度行者。其實過去是一種尊稱,阿闍黎就是經師的意思,現在來說就是博士、教授。而且過去藏地的傳統,不只是尊稱印度人而已,還會禮讓他們坐在上座。

第二個原因是,梵文象徵了法源的清淨。夏惹瓦大師說:「佛法的源頭,不是西藏,也不是其他地方,而是傳自印度。」所以梵文能夠起到讓人安心的作用,讓讀者了解這部論典傳自印度,因而生起信心,也能讓人生起難得恭敬之心。

為什麼印度的典籍讓人生信呢?因為過去在印度,智者和愚人,有很明顯的分別,如果是一部邪論,會被大眾綁在狗尾巴上,帶到大街上亂跑。所以當時的印度,只有智者能夠撰寫典籍,一般人是不敢隨便寫的。但是現在,好像只要手會寫字,誰都能出書。這或許是件好事,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,或許只是墨水和紙張太多而已,過去藏地曾有一些祖師,為了節省墨水和紙張,所以少寫的記載。

第三個是熟悉語言,什麼意思是熟悉語言呢?例如梵文的「菩提」,藏文是「強曲」(中文譯為覺),「巴」就是道,「巴帝巴」是燈。經由如此梵藏的對照,學習梵文,種下梵文的習氣。這是很有用的,因為之後閱覽梵文典籍時,例如看到「菩提」,就會知道它的意思是覺。

禮敬三世一切佛,及彼正法與眾僧,

這兩句是禮供文。為什麼要禮敬三寶?有兩個原因,一是消除障礙,讓著作圓滿,二是符合賢者的行為。首先第一個,是透過禮敬三寶,幫助作者阿底峽尊者寫作無礙而圓滿。同時,為了後世的弟子,透過禮敬三寶,能夠得到圓滿修持此論的加持。第二個符合賢者的行為,意思是尊敬比自己有學問者、年長者,這是一個有良善品性的賢者會有的行為。

應賢弟子菩提光,勸請而善顯覺道燈。

阿底峽尊者撰寫此論的因緣是什麼?是應他的弟子──菩提光的勸請而撰寫的,菩提光是當時西藏阿里地區的一位國王。這部論被比喻為燈,如果手提一盞明燈,我們可以無礙、輕鬆地走在黑暗的道路上,同樣,雖然有佛法,但因為不知如何正確修持,所以需要一部如同明燈的論典來指引我們。

由下中及上,應知有三士,當書彼等相,各各之差別。

這個偈文是整部論所討論的主題──三種士夫的攝義。

若以何方便,唯於生死樂,但求自利益,知為下士夫。

背棄三有樂,遮止諸惡業,但求自寂滅,彼名為中士。

若以自身苦,比他一切苦,欲求永盡者,彼是上士夫。

這三個偈文簡略說明了三種士夫的定義。

接下來的內容是皈依,我想明天早上再做解釋。剛好有法友求授皈依戒。所以,明天想要領受皈依戒的法友,請你們準備好。同時,有些人想要領受居士戒,我會一併傳授。不然他們也沒時間,我也沒時間,結果兩方都沒時間的話,什麼事都做不成的。所以,明天一起給予會比較好。

後天是課程的最後一天,我有計畫給予菩薩戒,但是目前為止還沒人來請求授戒,所以可能沒人要受戒,因此還不一定。

今天,我們談到了三種士夫的內容。大乘的行者,應該有次第地從基礎開始修起;同樣二乘的行者,也應該先做完前行,才進入正行的修持。尤其我們身為大乘,或者說密乘的行者,若是能夠深入了解佛教根本的義理,對於個人的修持來說,會有很大的幫助,同時你將能夠利益他人,並且承侍佛教,讓佛教長久住世。

沒有什麼佛典是我們不需要去聞思修的,但是也不可能把三藏十二部經全部學完,所以重點是回到心上,利益到自心,讓自己的心有所轉變,更加成熟。方法唯有實修,透過實修,我們就能有所進展。謝謝大家。


中譯註:
出自《甘丹耳傳大手印頌》。內容是:「俱生契合噶屋瑪,五具等味四文字,息解决境大圓滿,中觀見地導引等,各安名稱雖紛歧,善解了義教理論,及具覺受瑜伽士,思察即判同密意。」